浣溪沙·细雨斜风作晓寒
原文
入淮清
人间有味是
注釋
- 泗州:古地名,今为安徽泗县。刘倩叔:名士彦,泗州人,生平不详。
- 南山:在泗州东南,景色清旷,宋
米芾 称为淮北第一山。 - 细雨斜风:形容微风夹着毛毛雨的天气。
散骑萧萧下太行,远从吴会去陈仓。
斜风细雨江亭上,尽日凭栏忆楚乡。 - 晓寒:指轻微的寒冷。
- 淡烟:轻烟。
- 媚:美好。滩:十里滩,在南山附近。
- 洛:洛河,源出安徽定远西北,北至怀远入淮河。
- 漫漫:水势浩大。广远无际。
- 雪沫乳花: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。古时烹茶,以乳色鲜白、泡沫细腻为上乘。
龙焙今年绝品,谷帘自古珍泉。雪芽双井散神仙。苗裔来从北苑。
汤发云腴酽白,盏浮花乳轻圆。人间谁敢更争妍。斗取红窗粉面。 - 午盏:午茶,午间的茶盏。
蓼茸 :蓼菜的嫩芽。蒿笋 :蓼茸和蒿笋泛指新鲜美味的野菜。- 春盘:旧俗,立春时用蔬菜水果、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。
- 清欢:清淡的欢愉,清馨淡雅的事情。
賞析
这首纪游词,是神宗元丰七年,苏轼赴汝州(今河南汝县)任团练使途中,路经泗州(今安徽泗县)时,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。
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,下片写苏轼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。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,洋溢着生命的活力,反映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。
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。第一句写清晨,风斜雨细,瑟瑟寒侵,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,可是东坡却只以“作晓寒”三字出之,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。
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:雨脚渐收,烟云淡荡,河滩疏柳,尽沐晴晖。一个“媚”字,极富动感地传出苏轼喜悦的心声。苏轼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,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。
下片转写苏轼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。一起两句,苏轼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: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。两相映托,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。
此二句绘声绘色、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,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,显示出东坡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。
要读懂东坡的词,必先了解东坡一生的经历。
二十出头凭着文采名动京师,二十四岁便在制科中以百年第一人的第三等成绩获官大理评事,官途一片坦荡。
之后则是王安石的新法之争,苏轼自请出京。
再尔后的乌台诗案*(元丰二年/公元1079年)让苏轼成众矢之的,囿于囹圄,差点丧命。
虽然最后躲过一劫,剩下的却是黄州团练副使的清苦差事。
苏轼在黄州(今黄冈),一呆就是五年,五年,从一开始的
殷勤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凉。
的自我安慰,到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的超然外物,再到最后达成
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
的孤寂高洁从而达到心境上的自我解脱。
而元丰七年(公元1084年)对于东坡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。这一年间,王安石变法的后盾宋神宗一直病重,不能理事,直到第二年年中过世。新法的根基在松动,而因新法而失势的苏轼的人生迎来转机。他将从黄州调任汝州任团练使,算是多年来难得的升迁。但在舟车劳顿中,苏轼的幼子患病夭折。而一直傲然度日的苏轼在旅途中几乎花尽家财,最终放弃奔赴遥远的汝州,请求留在常州居住。《浣溪沙》便著于从黄州到汝州赴任的途中。
抛开背景,单看此诗,无非就是,冬末踏青,轻风细雨,茶盏浮沫,蓼茸蒿笋,心情舒畅,人生滋味正在清淡之处。
但若与苏轼此时的人生际遇相结合 ——
历经起起伏伏,有得意又蒙难,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,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,颠沛的旅途中几乎身无黄白之物。在这样的时候,这一句「人间有味是清欢」,背后究竟有多少的心思跌宕,也只有了苏轼此前人生的潮起潮落,以及这一年间的大喜大悲,这阙词,这句话,这份情操才显得分外动人。
若不是既尝过饕餮盛宴,又试过狱中恶食,又怎解这「清欢」之味呢?
🥳 加载 Disqus 评论